黄虎威钢琴作品音乐会
发布日期:2015/4/21 19:30:00 作者:
浏览量
次
【举办地点】:聂耳音乐厅 【举办时间】:2015/4/21 19:30:00 引言
巴蜀大地从来就以独特的地域环境和人文历史著称。其峨眉之秀、夔门之雄、剑门之险、青城之幽以及九寨奇景、都江惠泽、嘉陵涛声、锦江春色都无不令人遐想和神往。
我院资深教授、著名作曲家黄虎威先生生于斯、长于斯。从他一九五四年创作的第一首钢琴曲《乡村的节日》至今已整整六十一个年头了。沧海桑田,岁月无敌!但他始终是一个心灵的歌者。他以自己的特殊音乐语汇表达了对巴山蜀水的真切感悟和对故土的无限眷恋。相信我们会从其作品中感受到一颗淡泊旷达、深情美好之心的脉动。
今天我们推出黄虎威先生钢琴作品集成的一台音乐会,也是作为我们对川音深厚教学积淀的点滴回望,谨以此也向我院老一辈音乐工作者表达深深的敬意。
令我们欣慰的是,黄虎威先生虽已年届耄耋,但至今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且仍诲勉后学、创作不辍。我们衷心祝福他老人家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由于同学们的演奏水平有限,在作品的表现上一定存在不尽如人意的地方,还望黄先生及各位老师同学包涵和指正。感谢大家对我们教学工作一如既往的关注、关心和支持,期待听到你们的宝贵意见和建议。
让我们一起追随作曲家优美的旋律走进巴山夜雨后的亲切芬芳、蜀江流水中的娓娓吟唱……
演出时间:2015年4月21日19点30分
演出地点:四川音乐学院聂耳音乐厅
1. 《复调小曲三首》《乡音》《春天》《山歌》 演奏:胥钠 (2013级研究生)
《乡音》表达了作者对乡音乡情的回忆和眷恋;《春天》细腻地描绘了故乡的春天意趣盎然、鸟语花香、充满生机的自然景象,而《山歌》则抒发了隔山唱和的畅然情怀。三首小品清晰地勾勒出朴实而清新的四川地域风情。
2.《四川民歌十二首》
《山歌》《花鼓调》《绣荷包》《数蛤蟆》《薅草山歌》
《苦麻叶儿苦茵茵》《栽秧歌》《情歌》《哭调》《薅秧歌》《石工号子》《黄杨扁担溜溜软》 演奏:何雨桐(2013级研究生)
这是根据四川民歌创作的十二首钢琴小品,乐曲的标题就是原民歌的标题。作者运用标题性音乐的写作手法,形象而直观地表达主题思想。这套作品包含四首描写民风民情的小曲,四首抒发情感的小曲和四首描写劳动场面的小曲。
3.《简易变奏曲》 演奏:杨婧溢 (2013级学生)
写于1974年4月,为作者10岁的女儿练琴而作。此曲包含主题及六个变奏,基本调性是d小调。第三变奏转调到属调a小调,其调性、速度、织体写法和性格都与前后的变奏形成鲜明的对比,从而使这首变奏曲的结构具有三部性。
4.《复调小奏鸣曲》 演奏:李欣芸 (2013级学生)
写于1991年12月,是作曲家为少年儿童创作的无标题音乐作品。此曲是一首单乐章的小奏鸣曲,主部主题采用逆行手法。副部主题的开头是主部主题开头的倒影,全曲乐思的发展主要采用复调写作手法。
5.《儿童小奏鸣曲》 演奏:何佳桐 (2012级主修生)
写于1962年,此曲民族风格浓郁。第一乐章采用小奏鸣曲式,显得纯朴、天真而明快。第二乐章是复调写法与再现单三的巧妙结合,宛如一首家乡的童谣。第三乐章是一首回旋曲,采用嬉戏的快板,颇具童趣。
6.《欢乐的牧童》 演奏:周意晴 (2013级主修生)
乐曲主要旋律引用新疆哈萨克族民歌《牧童之歌》(石夫编曲),具有载歌载舞的民族特色。乐曲十分贴切地表现了天真无邪的小牧童的欢乐形象。
7.《巴蜀之画》(四川民歌主题钢琴组曲):
《晨歌》《空谷回声》《抒情小曲》
《弦子舞》《蓉城春郊》《阿坝夜会》 演奏:胡天张弩(特邀龙江路小学五年级学生)
写于1958年,采用四川汉族和藏族民歌旋律写成。乐曲描绘出精致优美、情感朴实而真挚的风景画和风俗画,抒发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和深情厚意。
8.二重变奏曲《我爱雪莲花》 演奏:苑艾(2014级研究生)
这首乐曲是有两个主题的变奏曲。第一主题来自作者自己创作的著名的新疆民间音乐风格儿歌《我爱雪莲花》,另一个主题则由第一个主题派生而来。西方中古调式和中国民族调式的结合形成的同主音双调式片段的创新之举使乐曲增色不少。
9. 《乡村的节日》 演奏:江彦晓(2013级研究生)
作于1954年,是作者创作的第一首钢琴曲。这首作品主题引用云南民歌《跳花灯》的旋律,节奏明快,洋溢着活力和热情,表现了人们在节日里的歌舞场面和欢乐情绪。
10. 《f小调小奏鸣曲》 演奏:张静文(2013级研究生)
写于1962年。为庆祝1963年10月四川音乐学院建院十周年,黄虎威先生创作了这首《f小调小奏鸣曲》。半个世纪前创作的这首作品展示了当年他对大型曲式结构的把握能力。此曲用单乐章奏鸣曲式写成,乐曲中复调手法的运用、精妙的插部写法等已经显示出他的奏鸣曲式写作的娴熟技巧。
11. 《嘉陵江幻想曲》 演奏:陈忱(2014级研究生)
这是我院作曲家黄虎威先生创作的一首具有浓郁民族音乐特色的钢琴曲。该作品写于1979年11月,是应1980年“上海之春”艺术委员会的委约而作。作曲家通过对嘉陵江的音画式的描绘而引申出对整个巴山蜀水的深情礼赞与无限眷恋。作品采用四川民间音乐元素和近现代和声手法,使乐曲具有鲜明的地域特色和浪漫情怀,充满幻想性,是一部融中国民族音乐风格与西方钢琴演奏技法为一体的优秀作品。
主办单位: 四川音乐学院音乐教育学院
四川音乐学院琴管中心
节目主持:周子琪 蒋有强
钢琴调律:王 松 |